2023华侨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_金融考研考哪些科目



2023华侨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_金融考研考哪些科目

2020华侨大学世界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 采邑制度

  中世纪早期西欧的一种封建土地占有制。8世纪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宫相查理·马特首先实行。在此之前,墨洛温王朝赏赐贵族土地是不附有任何条件的,因而严重损害了中央权力。查理·马特为改变这种情况,采取一种附有条件的赏赐土地的办法。他把分封给贵族、骑士、教会的土地称为采邑;领地不能世袭,死后归还国家;受封采邑者要为国王服兵役。采邑制的实行,建立了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领主和附庸之间的臣属关系,以及以中小封建主为基础的骑兵制度,加速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2. 尼德兰革命

  16世纪西班牙属地尼德兰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16世纪中叶,尼德兰资本主义已相当发展,但受到宗主国西班牙封建专制统治及天主教会的阻碍。1566年发生反教会的“圣像破坏运动”,随即掀起反西班牙的武装斗争。1572年,北方各省推奥伦治的威廉为执政,并于1581年宣布独立,建联省共和国,称荷兰共和国。1609年,西班牙被迫与荷兰签订协定,事实上承认了荷兰独立。

  3. 拿破仑三世

  (1808~1873)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1848~1851),第二帝国皇帝(1852~1870)。即路易·拿破仑·波拿巴。路易·波拿巴之子,拿破仑一世之侄。1808年4月20日生于巴黎。1848年革命爆发后,回到法国,9月当选制宪议会议员。12月10日主要依靠农民选票当选为共和国总统。1851年12月2日,他发动政变,解散议会,并通过公民投票使政变合法化。1852年12月2日元老院宣布恢复帝国,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为法兰西人的皇帝,称拿破仑三世。他利用民众对拿破仑一世的迷信,依靠工商业与金融资产者的支持,大力促进法国工业革命,使他得以执掌第二帝国政权达19年之久。执政期间参加克里木战争,又与奥地利开战,并发动侵略中国、越南、叙利亚和墨西哥的殖民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中亲临前线,同年9月2日在色当战败投降。1871年5月10日《法兰克福条约》签订后被释放。

  4. 缅因号事件

  1895年古巴爆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1898年1月,美国借口“保护侨民”的安全,派战舰“缅因号”驶往哈瓦那,2与15日“缅因号”在古巴哈瓦那港突然被炸沉,美国以此为借口,4月25日对西班牙宣战,美西战争爆发。美国陆军于6月在古巴登陆,在海军支援下于7月占领圣地亚哥。1898年8月,西班牙战败。12月签订《巴黎和约》,西班牙承认格把独立,战后美国在古巴并不撤军,并于1901年迫使古巴接受丧失主权的《普拉特修正案》。古巴实际上沦为美国的保护国。

  5. 史迪威事件

  抗战后期中美外交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1942年1月,二战反法西斯同盟国宣布成立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同年3月,美国派遣史迪威中将来华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一职,辅佐蒋介石指挥抗战。但双方因职务、个性和战略见解的不同而屡生摩擦。由史迪威指挥的缅甸战役失败后,蒋介石萌生了撤换他的念头,而史迪威认为,战败的责任应由国民党将领承担。此后两人矛盾愈演愈烈,1944年双方最终摊牌,美国政府不得不召回史迪威。

  6. 三环外交

  二战后初期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提出的外交战略。其主旨是企图通过英国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该外交政策试图以英美特殊关系为基础,希望法、德和解,恢复欧洲均势,并利用原有的殖民地体系,挽救和恢复在二战中被削弱的英国的国际地位。

  7. 秘密报告

  苏共二十大闭幕前夕,赫鲁晓夫个与会代表作了长达4个小时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西方称之为秘密报告。赫鲁晓夫在报告中揭露斯大林制造个人崇拜,违背集体领导原则,滥用权力,破坏法制,镇压群众,造成卫国战争的失利等严重罪行,并把产生个人崇拜的根源归结于斯大林的个人不良品质。秘密报告敢于揭露和反对个人崇拜,解放思想,表现出赫鲁晓夫的非凡勇气与胆略,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但是,赫鲁晓夫受思想水平所限,对个人崇拜的揭露和批判较为肤浅,未从制度上究其根源。此外,在东西方冷战的格局下,过度否定斯大林在客观上也加剧了西方反苏反共的浪潮。

  8. 戴高乐主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奉行的对外政策。戴高乐上台执政后锐意改革,对内加强政府权力,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戴高乐主义争取和维护了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并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二、简答题

  1. 试述意大利统一运动中的两条路线

  提示:

  1848年革命后,意大利仍然四分五裂。伦巴底、威尼斯、托斯坎尼、莫德纳、帕尔马、教皇领地罗曼那,受奥地利的统治或控制,罗马则由法国占领,西西里王国由西班牙控制,只有北部的撒丁王国是个独立的国家。但1848年革命,对封建势力毕竟是个打击,使资本主义经济出现高涨,再加上撒丁尼亚自由派内阁又实行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纺织工业发展极快。毛纺织品增加两倍,丝织品增加一倍。国家资助建筑铁路,到1859年已有铁路1700多公里。1853年建立机器制造业。实行自由贸易,降低关税。所以撒丁尼亚成为意大利半岛的强国。经济发展,使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地主、工商业资产阶级势力增长,他们要求国家统一。意大利广大人民群众也要求消除分裂和摆脱外族压迫。

  关于如何统一意大利,出现了两个派别。一派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利益的以加富尔为首的自由派,主张自上而下,由撒丁王国发动王朝战争,完成统一。

  另一派是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以马志尼和加里波的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主张“自下而上”的民族战争,驱逐外国势力,推翻各邦封建王朝,把意大利建成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这两个派别代表了两条不同的统一意大利的政治路线。意大利的统一运动就是在这两派和两条路线相互交错的斗争中不断发展的。

  2. 试述土耳其世俗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内容。(1)政治领域世俗化改革的核心是废除苏丹制和哈里发制,实行政教分离,建立现代政治与法律体系。政治与宗教分离必然导致法律与宗教分离。1924年3月,土耳其政府撤销了宗教基金事务部,废除了宗教法和宗教法院,确定了国民议会和立法权。4月20日,正式颁布了土耳其共和国宪法。法制改革将世俗化的成果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以世俗化的规范调节着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现代化、世俗化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维持与推动机制。(2)教育与宗教的分离,是世俗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中心问题。1924年,大国民议会颁布教育世俗化、现代化法令,规定学校必须在国家监督之下;学校必须向受教育者提供非宗教的现代化教育;学校必须向受教育者传授西方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和思维方式;加强土耳其民族意识的教育。(3)文化领域的世俗化改革以改造宗教精神,培养理性化、现代化的民族精神为基本目标。1928年11月3日,大国民议会公布了文字改革方案,用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并决定于1929年元月开始实行。1932年,土耳其语协会成立。(4)经济领域的世俗化改革是围绕着发展民族工业、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制进行的。(5)社会生活方面的世俗化改革主要表现为破除陈规陋习,提倡现代生活方式。1925年,土耳其政府决定废除旧历,正式采用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元历。在解放妇女方面,凯末尔政府作出了富有成效的努力,在教育、就业、选举、婚姻等方面给予妇女以平等权利。政府建立了女子学校,培养妇女从事工作的技能。1934年6月,大国民议会通过采用姓氏的决定,改变了土耳其人以往有名无姓的习惯,取消了象征封建等级的旧称号和头衔。

  (二)影响。

  (1)凯末尔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奥斯曼帝国6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和神权统治,建立了土耳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民主共和国。青年土耳其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凯末尔革命后,把君主立宪制变为共和政体,废黜了素丹制及他代表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2)凯末尔革命的胜利,使土耳其摆脱了民族危机,为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创造了前提条件。

  (3)建立民族国家体系,是20世纪亚洲非洲民族民主运动发展的趋势。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开创了这一趋势的先声。

  (4)建立民族国家后,进行现代化改革成为落后国家的当务之急,也是以后独立民族国家走向富强的道路。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所进行的、以世俗化为特征的现代化改革,具有深远意义。

  3. 试述战后日本民主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及影响

  (一)政治民主化改革。日本战后的民主化改革,在政治方面,主要涉及三个重要方面。(1)非军事化改革。这是占领当局对日本改革的最基本的要求。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铲除日本军国主义的武装力量并撤销其军事机构。二是逮捕和审判战犯。三是进行整治整肃。1946年1月,盟军总部发布整肃指令,宣布取缔一切支持日本军国主义的政党、社团组织,解除军国主义分子的公职。到1948年3月整肃结束时为止,有20余万人受到整肃。(2)“五大改革”。1945年10月11日,占领当局指令币原内阁进行确保人权的五项改革,即赋予妇女参政权;保障工人团结权;教育制度自由主义化;废除专制政治;促进经济民主化。在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法规中,废除了教育普及军国主义和军训等法西斯化的内容,提倡教育的自由化,教育要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正义、尊重学术自由的精神。(3)修改宪法。1945年10月,麦克阿瑟指示日本政府修改1889年制定的《明治宪法》。1946年11月3日公布了新的《日本国宪法》,第二年5月3日正式施行。通过修改宪法,改革了日本的政治制度,主要表现在:取消了天皇总揽国家统治大权的权力,天皇只作为日本国的象征。确立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新宪法扩大了日本国民的资产阶级民主权利,使妇女和男子一样享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此外,新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永久放弃用发动战争作为解决国际纠纷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通过修改宪法,在日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这在日本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局的稳定、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民主化改革。为了彻底铲除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战后日本经济民主化改革主要围绕着解散财阀、禁止垄断和农地改革两大问题展开。(1)解散财阀,禁止垄断。以封建血缘家族为中心形成的日本财阀,具有封建性和封闭性的特点,是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日本投降后,作为日本经济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盟军总司令部指定日本政府解散财阀。1945年12月,日本政府提出解散财阀方案,经盟军总司令部批准后开始实施,至1947年基本完成。(2)实行农地政策。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敦促下,日本政府先后于1945年12月、1946年10月两次颁布《农地改革法》。该法规定不在村地主的全部出租地和在村地主超过1町步的出租地(北海道为4町步)由国家征购,专卖给农民;农民应付的地价,分24年还清;残存出租地的地租改为货币地租,地租率为水田的25%以下。农地改革到1949年基本完成。经过农地改革,基本上消灭了寄生地主及其土地所有制,建立了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从而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并为日本经济起飞创造了条件。

  4. 试述冷战终结的原因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冷战以苏联的解体而宣告结束。在冷战的过程中,以苏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综合实力相较量,社会主义阵营处于下风,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也不断被对方蚕食、侵占,因此不可避免地败于冷战,从而将冷战推向终结。冷战的结束是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均势失衡的必然结果。战争的起源与持续都在于两大国势均力敌,但在这种均势中苏联似乎稍显略势。苏东巨变,苏联解体,促使冷战结束,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在于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方针、政策等方面存在许多错误;外因在于西方自50年代以来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但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从根本上讲,都是苏方的实力与美方相比有一定差距。

  一、内因

  苏联解体之时,领导集团中由“年富力强”的戈尔巴乔夫出台主政。戈尔巴乔夫上台之际,苏联正处于内外交困的窘境。在国内,已实行了六十多年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戈尔巴乔夫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实施及对美在一定程度上的妥协,加速了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例如在军事方面,苏方做出出重大让步:不再坚持要美国放弃“星球大战”计划;宣布单方面停止核试验和裁军。在政治方面,戈尔巴乔夫要实行“民主的社会主义”,放弃了一党制,允许多党共同竞选,而且是完全公开自由即完全不受苏共操纵的选举。这样,“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局势就失控了,即戈尔巴乔夫丢掉了政权,造成了苏联的解体,促使了冷战的结束。

  苏联在国际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大有丧失超级大国地位,沦为二流强国的危险。由此可见,在与美竞争中,苏方实力不及美国,这就注定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冷战结束。

  二、外因

  美国的政策因素对苏联的解体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大国,长期以来推行的遏止战略和平演变政策,渗透、分化、瓦解了东欧诸国,致使苏联处于唇亡齿寒的孤立境地,不可避免地最终走向解体,使冷战划上句号。早在二战刚结束不久,美国就凭借举世无双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以及巨大的政治影响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遏止。因为战后美国的总目标是称霸全球,而苏联是其实现这个计划的最大障碍。于是“美国提出和实施马歇尔计划、拼凑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把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苏联。他们在政治上、外交上企图孤立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进行封锁禁运;利用军事的优势地位形成军事压力并开展激烈的军备竞赛;在意识形态领域也进行了全面进攻。”

  最后,在军事对抗上,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也未能占据主动。尽管当时双方都拥有原子弹等核武器,且一度剑拔弩张,几乎兵戎相见,但无论“古巴导弹”危机还是苏联从阿富汗撤军,无一不显示出美苏之间并非旗鼓相当,而是有一定差距的。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却依然活跃在世界军事舞台上,还曾于1999年4月轰炸南联盟即昔日的南斯拉夫,近年来东扩之势更为迅猛。究其原因,也在于实力问题。

  综上所述,冷战结束的原因,从根本上讲仍在于实力的差距。而苏联解体正是双方力量对比、反差、对峙与较量的既定后果与最终结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在经济、军事、外交政策等方面都未能赢得决胜冷战的优势与主动权。因此,在美苏冷战中,苏的败退具有必然性,是历史的选择。

  三、论述

  1. 从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东方终于在社会前进的竞赛中输给西方了

  从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西方国家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东方日益落后于西方。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1、早期的西欧专制制度是建立在与资产阶级联盟的基础上,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扶持和保护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东方实行的封建专制制度有助于巩固传统的封建统治制度。以皇帝为首的地主阶级占有大量的土地,他们残酷剥削农民,致使封建的自然经济难以解体,资本主义即使有所发展,也难以成长。

  2、西方在地理大发现后,就开始走向世界,实行海外扩张政策,用殖民地的财富来发展本国的资本主义。但东方国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像中国明朝和日本德川幕府都几次颁布了锁国令。这种政策使这两个国家在国际上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因素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支持。因为宗教改革削弱了天主教的力量,在宗教改革中产生的新教从精神上和心理上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发财致富的依据。文艺复兴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人生的价值,从而产生为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人生观和奋发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东方国家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禁止非正统的文化的传播,虽然也产生了某些新的文化思想,但得不到国家的支持和保护,影响甚少。

  2. 试述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利弊与评价。

  (一)特点。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主要特点是:

  (1)限制以致取消党内民主。(2)强化苏共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绝对控制,以苏共中央取代中央政府职能。(3)总书记个人专权政治模式的建立。权力向苏共的最高领袖个人手中集中,使总书记变成全党的最高领袖和国家的首脑。

  (二)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特点是:(1)管理方式上的中央绝对的集中统一管理。最高管理机构是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下设各部门的总管理局,以下是各加盟共和国专业部门和各行业的企业。(2)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下达严格的指令性计划。中央部门事无巨细地规定企业的年度计划、季度计划甚至月度计划,对于中央的计划,企业必须执行。与指令性计划的特点相关联和相适应,行政命令手段成为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主要管理方法。

  (三)教训。斯大林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短时间内以执行命令手段迅速 地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集中于某一部门或某一重大项目。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并提前完成,苏联的工业化和全盘农业集体化的顺利完成,以及卫国战争前苏联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军事和军备的全国总动员,都足以证明这个体制的高效率。但这一模式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它违背了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它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集约化和一体化的要求。

  3. 推荐一至两部世界史专著,介绍其作者背景、主要内容(核心话题及观点、理论与研究方法)、学界评价,并谈谈你推荐的理由。

  《古代埃及史》,全书共12 章,近60 万字,是我国惟一一部完整的、详细的古埃及史专著,它依据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和古文献学等多方面提供的资料,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古埃及社会的发展演变。资料来自英、俄、日、德等各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古代埃及史》在编撰体例上有创新,分期问题上也有很大突破。作者在保留古埃及历史学家马涅托传统的王朝体系的基础上,按照埃及古代国家形态的发展规律,将古埃及历史分为史前时代和前王朝文化、埃及统一王国的形成与分裂、埃及王国的发展与衰落、埃及的军事霸权与帝国的形成、埃及帝国的分裂、复兴与衰亡以及异族的长期征服与奴隶制的崩溃等六个历史时期,基本上突破了王朝体系的窠臼,对古代埃及历史的整体理解具有独到之处。在历史分期是问题上,学术界一直以前王朝时代为开端,经过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新王国时代,直到公元前332年马其顿统治者亚历山大征服埃及为止,作为埃及古代史的研究范围,此后的历史则列入希腊史和罗马史。而该书中则指出不论是托勒密王朝,还是罗马、拜占廷帝国统治下的埃及,仍然都是奴隶制的埃及文明,直到公元7 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了埃及、古埃及文明被伊斯兰文明所代替,古代埃及的历史才算正式完结,主张把古埃及历史的下限划到公元641 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为止,确实是很具有见地的观点。

2020华侨大学世界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 采邑制度

  中世纪早期西欧的一种封建土地占有制。8世纪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宫相查理·马特首先实行。在此之前,墨洛温王朝赏赐贵族土地是不附有任何条件的,因而严重损害了中央权力。查理·马特为改变这种情况,采取一种附有条件的赏赐土地的办法。他把分封给贵族、骑士、教会的土地称为采邑;领地不能世袭,死后归还国家;受封采邑者要为国王服兵役。采邑制的实行,建立了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领主和附庸之间的臣属关系,以及以中小封建主为基础的骑兵制度,加速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2. 尼德兰革命

  16世纪西班牙属地尼德兰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16世纪中叶,尼德兰资本主义已相当发展,但受到宗主国西班牙封建专制统治及天主教会的阻碍。1566年发生反教会的“圣像破坏运动”,随即掀起反西班牙的武装斗争。1572年,北方各省推奥伦治的威廉为执政,并于1581年宣布独立,建联省共和国,称荷兰共和国。1609年,西班牙被迫与荷兰签订协定,事实上承认了荷兰独立。

  3. 拿破仑三世

  (1808~1873)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1848~1851),第二帝国皇帝(1852~1870)。即路易·拿破仑·波拿巴。路易·波拿巴之子,拿破仑一世之侄。1808年4月20日生于巴黎。1848年革命爆发后,回到法国,9月当选制宪议会议员。12月10日主要依靠农民选票当选为共和国总统。1851年12月2日,他发动政变,解散议会,并通过公民投票使政变合法化。1852年12月2日元老院宣布恢复帝国,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为法兰西人的皇帝,称拿破仑三世。他利用民众对拿破仑一世的迷信,依靠工商业与金融资产者的支持,大力促进法国工业革命,使他得以执掌第二帝国政权达19年之久。执政期间参加克里木战争,又与奥地利开战,并发动侵略中国、越南、叙利亚和墨西哥的殖民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中亲临前线,同年9月2日在色当战败投降。1871年5月10日《法兰克福条约》签订后被释放。

  4. 缅因号事件

  1895年古巴爆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1898年1月,美国借口“保护侨民”的安全,派战舰“缅因号”驶往哈瓦那,2与15日“缅因号”在古巴哈瓦那港突然被炸沉,美国以此为借口,4月25日对西班牙宣战,美西战争爆发。美国陆军于6月在古巴登陆,在海军支援下于7月占领圣地亚哥。1898年8月,西班牙战败。12月签订《巴黎和约》,西班牙承认格把独立,战后美国在古巴并不撤军,并于1901年迫使古巴接受丧失主权的《普拉特修正案》。古巴实际上沦为美国的保护国。

  5. 史迪威事件

  抗战后期中美外交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1942年1月,二战反法西斯同盟国宣布成立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同年3月,美国派遣史迪威中将来华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一职,辅佐蒋介石指挥抗战。但双方因职务、个性和战略见解的不同而屡生摩擦。由史迪威指挥的缅甸战役失败后,蒋介石萌生了撤换他的念头,而史迪威认为,战败的责任应由国民党将领承担。此后两人矛盾愈演愈烈,1944年双方最终摊牌,美国政府不得不召回史迪威。

  6. 三环外交

  二战后初期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提出的外交战略。其主旨是企图通过英国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该外交政策试图以英美特殊关系为基础,希望法、德和解,恢复欧洲均势,并利用原有的殖民地体系,挽救和恢复在二战中被削弱的英国的国际地位。

  7. 秘密报告

  苏共二十大闭幕前夕,赫鲁晓夫个与会代表作了长达4个小时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西方称之为秘密报告。赫鲁晓夫在报告中揭露斯大林制造个人崇拜,违背集体领导原则,滥用权力,破坏法制,镇压群众,造成卫国战争的失利等严重罪行,并把产生个人崇拜的根源归结于斯大林的个人不良品质。秘密报告敢于揭露和反对个人崇拜,解放思想,表现出赫鲁晓夫的非凡勇气与胆略,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但是,赫鲁晓夫受思想水平所限,对个人崇拜的揭露和批判较为肤浅,未从制度上究其根源。此外,在东西方冷战的格局下,过度否定斯大林在客观上也加剧了西方反苏反共的浪潮。

  8. 戴高乐主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奉行的对外政策。戴高乐上台执政后锐意改革,对内加强政府权力,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戴高乐主义争取和维护了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并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二、简答题

  1. 试述意大利统一运动中的两条路线

  提示:

  1848年革命后,意大利仍然四分五裂。伦巴底、威尼斯、托斯坎尼、莫德纳、帕尔马、教皇领地罗曼那,受奥地利的统治或控制,罗马则由法国占领,西西里王国由西班牙控制,只有北部的撒丁王国是个独立的国家。但1848年革命,对封建势力毕竟是个打击,使资本主义经济出现高涨,再加上撒丁尼亚自由派内阁又实行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纺织工业发展极快。毛纺织品增加两倍,丝织品增加一倍。国家资助建筑铁路,到1859年已有铁路1700多公里。1853年建立机器制造业。实行自由贸易,降低关税。所以撒丁尼亚成为意大利半岛的强国。经济发展,使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地主、工商业资产阶级势力增长,他们要求国家统一。意大利广大人民群众也要求消除分裂和摆脱外族压迫。

  关于如何统一意大利,出现了两个派别。一派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利益的以加富尔为首的自由派,主张自上而下,由撒丁王国发动王朝战争,完成统一。

  另一派是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以马志尼和加里波的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主张“自下而上”的民族战争,驱逐外国势力,推翻各邦封建王朝,把意大利建成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这两个派别代表了两条不同的统一意大利的政治路线。意大利的统一运动就是在这两派和两条路线相互交错的斗争中不断发展的。

  2. 试述土耳其世俗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内容。(1)政治领域世俗化改革的核心是废除苏丹制和哈里发制,实行政教分离,建立现代政治与法律体系。政治与宗教分离必然导致法律与宗教分离。1924年3月,土耳其政府撤销了宗教基金事务部,废除了宗教法和宗教法院,确定了国民议会和立法权。4月20日,正式颁布了土耳其共和国宪法。法制改革将世俗化的成果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以世俗化的规范调节着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现代化、世俗化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维持与推动机制。(2)教育与宗教的分离,是世俗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中心问题。1924年,大国民议会颁布教育世俗化、现代化法令,规定学校必须在国家监督之下;学校必须向受教育者提供非宗教的现代化教育;学校必须向受教育者传授西方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和思维方式;加强土耳其民族意识的教育。(3)文化领域的世俗化改革以改造宗教精神,培养理性化、现代化的民族精神为基本目标。1928年11月3日,大国民议会公布了文字改革方案,用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并决定于1929年元月开始实行。1932年,土耳其语协会成立。(4)经济领域的世俗化改革是围绕着发展民族工业、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制进行的。(5)社会生活方面的世俗化改革主要表现为破除陈规陋习,提倡现代生活方式。1925年,土耳其政府决定废除旧历,正式采用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元历。在解放妇女方面,凯末尔政府作出了富有成效的努力,在教育、就业、选举、婚姻等方面给予妇女以平等权利。政府建立了女子学校,培养妇女从事工作的技能。1934年6月,大国民议会通过采用姓氏的决定,改变了土耳其人以往有名无姓的习惯,取消了象征封建等级的旧称号和头衔。

  (二)影响。

  (1)凯末尔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奥斯曼帝国6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和神权统治,建立了土耳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民主共和国。青年土耳其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凯末尔革命后,把君主立宪制变为共和政体,废黜了素丹制及他代表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2)凯末尔革命的胜利,使土耳其摆脱了民族危机,为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创造了前提条件。

  (3)建立民族国家体系,是20世纪亚洲非洲民族民主运动发展的趋势。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开创了这一趋势的先声。

  (4)建立民族国家后,进行现代化改革成为落后国家的当务之急,也是以后独立民族国家走向富强的道路。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所进行的、以世俗化为特征的现代化改革,具有深远意义。

  3. 试述战后日本民主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及影响

  (一)政治民主化改革。日本战后的民主化改革,在政治方面,主要涉及三个重要方面。(1)非军事化改革。这是占领当局对日本改革的最基本的要求。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铲除日本军国主义的武装力量并撤销其军事机构。二是逮捕和审判战犯。三是进行整治整肃。1946年1月,盟军总部发布整肃指令,宣布取缔一切支持日本军国主义的政党、社团组织,解除军国主义分子的公职。到1948年3月整肃结束时为止,有20余万人受到整肃。(2)“五大改革”。1945年10月11日,占领当局指令币原内阁进行确保人权的五项改革,即赋予妇女参政权;保障工人团结权;教育制度自由主义化;废除专制政治;促进经济民主化。在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法规中,废除了教育普及军国主义和军训等法西斯化的内容,提倡教育的自由化,教育要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正义、尊重学术自由的精神。(3)修改宪法。1945年10月,麦克阿瑟指示日本政府修改1889年制定的《明治宪法》。1946年11月3日公布了新的《日本国宪法》,第二年5月3日正式施行。通过修改宪法,改革了日本的政治制度,主要表现在:取消了天皇总揽国家统治大权的权力,天皇只作为日本国的象征。确立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新宪法扩大了日本国民的资产阶级民主权利,使妇女和男子一样享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此外,新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永久放弃用发动战争作为解决国际纠纷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通过修改宪法,在日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这在日本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局的稳定、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民主化改革。为了彻底铲除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战后日本经济民主化改革主要围绕着解散财阀、禁止垄断和农地改革两大问题展开。(1)解散财阀,禁止垄断。以封建血缘家族为中心形成的日本财阀,具有封建性和封闭性的特点,是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日本投降后,作为日本经济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盟军总司令部指定日本政府解散财阀。1945年12月,日本政府提出解散财阀方案,经盟军总司令部批准后开始实施,至1947年基本完成。(2)实行农地政策。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敦促下,日本政府先后于1945年12月、1946年10月两次颁布《农地改革法》。该法规定不在村地主的全部出租地和在村地主超过1町步的出租地(北海道为4町步)由国家征购,专卖给农民;农民应付的地价,分24年还清;残存出租地的地租改为货币地租,地租率为水田的25%以下。农地改革到1949年基本完成。经过农地改革,基本上消灭了寄生地主及其土地所有制,建立了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从而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并为日本经济起飞创造了条件。

  4. 试述冷战终结的原因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冷战以苏联的解体而宣告结束。在冷战的过程中,以苏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综合实力相较量,社会主义阵营处于下风,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也不断被对方蚕食、侵占,因此不可避免地败于冷战,从而将冷战推向终结。冷战的结束是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均势失衡的必然结果。战争的起源与持续都在于两大国势均力敌,但在这种均势中苏联似乎稍显略势。苏东巨变,苏联解体,促使冷战结束,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在于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方针、政策等方面存在许多错误;外因在于西方自50年代以来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但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从根本上讲,都是苏方的实力与美方相比有一定差距。

  一、内因

  苏联解体之时,领导集团中由“年富力强”的戈尔巴乔夫出台主政。戈尔巴乔夫上台之际,苏联正处于内外交困的窘境。在国内,已实行了六十多年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戈尔巴乔夫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实施及对美在一定程度上的妥协,加速了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例如在军事方面,苏方做出出重大让步:不再坚持要美国放弃“星球大战”计划;宣布单方面停止核试验和裁军。在政治方面,戈尔巴乔夫要实行“民主的社会主义”,放弃了一党制,允许多党共同竞选,而且是完全公开自由即完全不受苏共操纵的选举。这样,“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局势就失控了,即戈尔巴乔夫丢掉了政权,造成了苏联的解体,促使了冷战的结束。

  苏联在国际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大有丧失超级大国地位,沦为二流强国的危险。由此可见,在与美竞争中,苏方实力不及美国,这就注定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冷战结束。

  二、外因

  美国的政策因素对苏联的解体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大国,长期以来推行的遏止战略和平演变政策,渗透、分化、瓦解了东欧诸国,致使苏联处于唇亡齿寒的孤立境地,不可避免地最终走向解体,使冷战划上句号。早在二战刚结束不久,美国就凭借举世无双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以及巨大的政治影响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遏止。因为战后美国的总目标是称霸全球,而苏联是其实现这个计划的最大障碍。于是“美国提出和实施马歇尔计划、拼凑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把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苏联。他们在政治上、外交上企图孤立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进行封锁禁运;利用军事的优势地位形成军事压力并开展激烈的军备竞赛;在意识形态领域也进行了全面进攻。”

  最后,在军事对抗上,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也未能占据主动。尽管当时双方都拥有原子弹等核武器,且一度剑拔弩张,几乎兵戎相见,但无论“古巴导弹”危机还是苏联从阿富汗撤军,无一不显示出美苏之间并非旗鼓相当,而是有一定差距的。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却依然活跃在世界军事舞台上,还曾于1999年4月轰炸南联盟即昔日的南斯拉夫,近年来东扩之势更为迅猛。究其原因,也在于实力问题。

  综上所述,冷战结束的原因,从根本上讲仍在于实力的差距。而苏联解体正是双方力量对比、反差、对峙与较量的既定后果与最终结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在经济、军事、外交政策等方面都未能赢得决胜冷战的优势与主动权。因此,在美苏冷战中,苏的败退具有必然性,是历史的选择。

  三、论述

  1. 从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东方终于在社会前进的竞赛中输给西方了

  从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西方国家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东方日益落后于西方。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1、早期的西欧专制制度是建立在与资产阶级联盟的基础上,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扶持和保护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东方实行的封建专制制度有助于巩固传统的封建统治制度。以皇帝为首的地主阶级占有大量的土地,他们残酷剥削农民,致使封建的自然经济难以解体,资本主义即使有所发展,也难以成长。

  2、西方在地理大发现后,就开始走向世界,实行海外扩张政策,用殖民地的财富来发展本国的资本主义。但东方国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像中国明朝和日本德川幕府都几次颁布了锁国令。这种政策使这两个国家在国际上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因素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支持。因为宗教改革削弱了天主教的力量,在宗教改革中产生的新教从精神上和心理上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发财致富的依据。文艺复兴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人生的价值,从而产生为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人生观和奋发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东方国家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禁止非正统的文化的传播,虽然也产生了某些新的文化思想,但得不到国家的支持和保护,影响甚少。

  2. 试述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利弊与评价。

  (一)特点。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主要特点是:

  (1)限制以致取消党内民主。(2)强化苏共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绝对控制,以苏共中央取代中央政府职能。(3)总书记个人专权政治模式的建立。权力向苏共的最高领袖个人手中集中,使总书记变成全党的最高领袖和国家的首脑。

  (二)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特点是:(1)管理方式上的中央绝对的集中统一管理。最高管理机构是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下设各部门的总管理局,以下是各加盟共和国专业部门和各行业的企业。(2)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下达严格的指令性计划。中央部门事无巨细地规定企业的年度计划、季度计划甚至月度计划,对于中央的计划,企业必须执行。与指令性计划的特点相关联和相适应,行政命令手段成为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主要管理方法。

  (三)教训。斯大林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短时间内以执行命令手段迅速 地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集中于某一部门或某一重大项目。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并提前完成,苏联的工业化和全盘农业集体化的顺利完成,以及卫国战争前苏联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军事和军备的全国总动员,都足以证明这个体制的高效率。但这一模式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它违背了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它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集约化和一体化的要求。

  3. 推荐一至两部世界史专著,介绍其作者背景、主要内容(核心话题及观点、理论与研究方法)、学界评价,并谈谈你推荐的理由。

  《古代埃及史》,全书共12 章,近60 万字,是我国惟一一部完整的、详细的古埃及史专著,它依据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和古文献学等多方面提供的资料,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古埃及社会的发展演变。资料来自英、俄、日、德等各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古代埃及史》在编撰体例上有创新,分期问题上也有很大突破。作者在保留古埃及历史学家马涅托传统的王朝体系的基础上,按照埃及古代国家形态的发展规律,将古埃及历史分为史前时代和前王朝文化、埃及统一王国的形成与分裂、埃及王国的发展与衰落、埃及的军事霸权与帝国的形成、埃及帝国的分裂、复兴与衰亡以及异族的长期征服与奴隶制的崩溃等六个历史时期,基本上突破了王朝体系的窠臼,对古代埃及历史的整体理解具有独到之处。在历史分期是问题上,学术界一直以前王朝时代为开端,经过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新王国时代,直到公元前332年马其顿统治者亚历山大征服埃及为止,作为埃及古代史的研究范围,此后的历史则列入希腊史和罗马史。而该书中则指出不论是托勒密王朝,还是罗马、拜占廷帝国统治下的埃及,仍然都是奴隶制的埃及文明,直到公元7 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了埃及、古埃及文明被伊斯兰文明所代替,古代埃及的历史才算正式完结,主张把古埃及历史的下限划到公元641 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为止,确实是很具有见地的观点。

2023华侨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_金融考研考哪些科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资讯网 » 2023华侨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_金融考研考哪些科目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